经过多次降息,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已经进入“2时代”。把钱继续存在银行,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回报,因此,很多投资者开始重新考虑投资策略。
“挪储”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5月中旬,央行曾出过一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存款暴跌1.2万亿元。钱去了哪儿?有专业人士分析,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把存款取出来还房贷,降低负债。去年下半年开始,提前还房贷的新闻多次登上热搜。有些人为了提前还房贷等了又等,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以上。二是购买储蓄险等保险产品。在银行利率不断下行的情况下,有些客户将银行储蓄账户里的闲置资金,挪到储蓄型保险中去,建立“安全灵活、锁定利率、保障人生”的保险账户。根据近日出炉的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3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几家保险公司共揽保费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2023年1至6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4702亿元、4598.48亿元、4134.78亿元、2600.15亿元和1078.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7.2%、9.1%、7.9%和5.1%。带有刚兑性质的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等储蓄型保险受到了市场追捧。一是“无风险”利率下行。个人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大额存单也不例外。而在此之前,国债已经几连跌。二是经济和投资环境不好,老百姓更偏向于稳健的投资方式,更需要安全感和稳定感。三是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后,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正式进入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曾经承诺的类似于“保本保息”“零风险”等已成为过去式。也就是说,买银行理财产品就像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要自负盈亏。网络上曾经有个热门话题:“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了9元”。其实,能赚9块钱还算是好的。2023年以来,已累计约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去年以来,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那么,在银行存款、国债、长期储蓄型保险这三种安全且有稳定收益的“钱袋子”中,人们为什么青睐保险呢?无非是它安全稳健,能锁定中长期利率,用保险这个杠杆保护家庭资产。有人总结了“挪储”的几大意义:把现金变成现金流;把应税资产变成免税资产;把法定继承人变成指定受益人;把单利挪成复利;把有风险的挪成没风险的;把没有合同的挪成有合同的。
让我们看看银行存款、国债、长期储蓄型保险这三种安全且有稳定收益的“钱袋子”各自有什么样的特性。1. 银行存款。银行存款很稳定,流动性也比较强,但利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而且,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第五条,在同一家银行里本息和50万元以内的银行存款都是受到全额保障的,超过的部分会等到破产清算后按相应的比例进行赔付。2.国债。国债有政府信用作背书,安全性非常高。但与银行存款一样,国债的收益率也在不断走低。其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2013年的4.6%降到最近的2.79%。不断下滑的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低息环境下锁定利率的重要性。否则,过几年后,当我们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到期后,很可能会发现,想找个有3%收益又安全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都很困难。3.长期储蓄型保险。这类保险包括年金险和增额寿险,能帮助我们锁定未来的收益,不用担心利率下行和市场波动的风险,而且安全性极高。终身年金险:活多久,领多久,提供一辈子的现金流,是对冲长寿风险很好的产品,可以用作养老金补充。增额终身寿险:现金价值高,灵活性也比较高,是用确定的钱、确定的赔付条件,赔给确定的人,特别适合做资产配置,将财富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来源:金融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