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牟山踏秋
牟山的牟是中牟的牟,所以牟山也在中牟。
在河南,随便一个地方,都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牟山也不例外。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此处进行官渡之战,双方修筑了庞大高耸的土山,进行御敌。牟山是战争中建筑的防御工事遗存,被后人称为牟山,这个名字一直沿袭下来。
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说:“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于此。”这是史籍记载的对牟山的最早称谓。不过,“县之得名于此”却是谬传,事实上,不是县之得名于牟山,而是牟山得名于县。清朝的《中牟县志》中记载:“牟山,……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可见,当年的牟山是草木茂盛之地,上面还盛产中药麻黄。
不过我们看到的牟山已经不是当初的牟山了。与历史记载对比,只剩下一个“小土堆”了。
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城北面,面积约有40亩地,已经消失。抗日战争以前,当地老百姓把牟山称为老冢,大概是牟山上曾经有过古墓的缘故。1938年,牟山的山顶上修建有碉堡和战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树木和门板筑成的。当时,牟山已经被黄河水冲毁一半。1938年的6月9日,国民党军队奉蒋介石之命决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黄河水阻挡日本侵略者。结果,黄河水没有阻挡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仅仅两天时间,河水就吞没了大半个中牟县,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在巨大的洪水中,屹立了千年的牟山面临灭顶之灾。1940年夏天,洪水不仅没有减退之势,反而越来越大,将牟山又冲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转移到县城北部,当年秋天,洪峰再次涌起,牟山山脚很快被洪水冲垮,轰然倒塌,成为了一堆黄土,在茫茫洪水的涨落之中荡然无存。
以上是牟山消失的过程,现在只剩下一个海拔150m左右的土堆了。
不过风景依旧秀丽。
进园后的景色,秋叶满地,旁边有不少的游客在拍照。
有山有水的景色才最秀丽。远处的山就是牟山了。
火棘,跟苹果一样也是蔷薇科的,所以我一直叫它缩小版的红苹果
法桐的叶子到处都是,法桐虽然是外来树种,但是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且夏季浓郁、秋季金黄,所以在全国都很受欢迎。南京的中山陵有蒋介石送给宋美龄的法桐“项链”。
项链的中心是宋美龄的故居。
跑题了。
黄栌,这是郑州附近很重要的原生色叶树种,别的地方秋季赏红叶赏的大都是枫树,我们这里观赏的是黄栌。虽然叫黄栌,但是秋天它的叶子是先变黄再变红。郑州周边登封、巩义、新密的山上长了好多。
照片拍的不多,不过景色真的不错,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