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利率大于3%的保险产品说再见,还有什么产品可以选择?
据媒体公开报道,监管正对3.5%利率保险产品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保险公司于7月31日24时前下架定价利率大于3%的保险产品,包括重疾险、普通型终身寿险,预定利率超过2.5%的分红险,最低保证利率超过2%的万能险等。
在银行利率不断下行情况下,不少人选择将银行储蓄账户里的闲置资金,挪到储蓄型保险中去。如今,保险产品约定利率下调,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如何应对?
为什么要叫停?
所谓预定利率,指的是人身险产品进行保险产品定价时所采用的利率,其实质是保险公司承诺给投保人的回报率。不同于银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可以随市场情况而调整,人身险产品期限通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预定利率一旦设定便不可调整,具有刚性兑付属性。
上半年,在预定利率3.5%保险产品热销的带动下,整个人身险市场回暖明显,保险公司喜报频传。据统计,上半年,5家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7%。
但自去年以来,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市场上优质资产难寻,有的险资投资项目曝出兑付风险,险企投资端收益率呈下滑态势。在投资收益覆盖保单成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利差损风险进一步显现,险企资产负债匹配面临挑战。
不少机构测算,按照3.5%的预定利率,加上经营费用,保险公司要想盈利,投资收益率至少要长期保持在5%以上。而根据原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险资整体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1.83%。因此,防范化解利差损,调整预定利率势在必行。
保费收入会否受影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预定利率下调之后,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销售低潮,从而影响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
从上半年保费趋势来看,的确有这个可能。自今年3月传出预定利率下调的消息后,确实掀起一股销售热潮,寿险保费收入增速逐渐递增。随着停售时间越来越近,5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寿险保费收入达到1865亿元,同比涨幅高达25.25%,较4月单月涨幅提升了近5.6个百分点。
预定利率下调后,销售端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影响。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坦言,对于产品的切换,市场上普遍认为是较大的危机。“我们认为,预定利率降低后需求仍存在,因为银行也在降息。在资产重新配置的情况下,客户对保险的需求依然存在,储蓄型保险销售情况会回归常态化。”
不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预测,保费受到影响只是短暂的,只要需求在,具有刚兑属性的保险产品在理财市场上仍将具有竞争力。
业内人士表示,从年初监管部门摸底到现在,险企已有3个多月的时间准备新产品,目前许多险企已向监管部门备案全新产品。
根据业内消息,寿险公司新开发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其中,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至3%,分红型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则分别下调至2.5%和2%。
还有什么产品可以选择?
在预定利率下调的产品换挡期,保险公司开始批量上新产品试水。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实现“完美替代”?完成切换后,新产品能否受到青睐?这些问题有待市场给出答案。
那么针对保险类的产品,还有什么投资选择呢?
香港7%+的还在
保险监管严格的今天,香港各家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值仍能达到6%以上,甚至有些长期可以达到7%。
不管香港还是内地,保险公司有两大类投资标的:以债券为主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和以股票为主的权益类资产。
香港保险采取复利分红的方式。一般复利为6-7%左右,而且这部分收益是持续稳定产生,到后期资金会呈现指数化增长;内地产品长期客户回报在3%的话,在几十年后,绝对金额的差距非常大。
这是因为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亚洲金融中心,投资渠道不受限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投资策略自由度更高,中长期权益类资产占较大比例(60%),固收资产占比比较少。
因此在同等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里,香港的储蓄险的收益率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在当今经济新常态下,人们的财富管理理念也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闲置资产正在从房地产市场流向金融理财工具、保险正在变成家庭财富保障的必备选择。
香港保险的优势,高收益、低风险,复利计息,分散风险,稳健增值,灵活理财,投保简易,且美金计价。众多明星大腕、知名企业家、也有越来越多普通客户来香港配置一份香港美元保单。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