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保险史】保险业的初步发展——外商保险业格局的演变
20世纪20年代后期,外商组织的上海火灾保险协会会员数135家,其中英国公司74家,美国16家,日本14家。上海海上保险协会会员公司68家,其中英国43家,日本8家。汽车保险协会40家,其中英国32家,美国3家。无论是火险、海上保险还是汽车保险,英国公司数量都居于首位。
于仁保险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付出了至少两千万元用于战争赔款,战争结束后,该公司得到进一步成长,在海内外各大城市的分支机构,形成“遍布世界的办事网络”。扬子保险公司、香港火烛保险公司、华洋人寿保险公司等,也都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大厦
1920年重建后的怡和洋行大楼
上海的外商保险公司往往设在豪华气派的大楼,如友邦人寿、美亚保险公司、四海保险公司设在1924年初竣工的字林西报大楼内。永年人寿保险公司1910年即建造了一座豪华大楼,1918年扬子保险公司在上海外滩建造的七层新大楼落成。
这一时期,一批外国保险企业在上海新设了分公司,开拓中国保险市场。在中国成立的外商保险公司则有1917年的远东保险公司(The Far Eastern Insurance Co., Ltd.1938年与扬子保险公司合并)、1918年法商设立的法亚保险公司等。在华外商保险公司还通过入股合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在寿险领域,1920年永年人寿入股华洋人寿,1924年又被永明公司合并。1925年保安、扬子、远东、保家、保宁五家英商保险公司合并资产,以保安公司为母公司,扬子及远东总经理播纳氏兼任保家总经理及保安、保宁两家的分经理,“就资本上论,当可谓为远东最大之交易”。
外商保险公司在中国获利颇丰。1921年扬子保险公司盈余1,865,820.45元,远东保险公司为238,099.62元。1922年,总公司设在香港的于仁保险公司盈余为670,586镑,香港火险公司盈余631,693元,广东保险公司盈余2,352,375元,保太水火保险总公司盈余319,060两。1923年保家行保费收入2,655,464.31两,为公司有史以来最高,盈余达710,563.05两。到1924年底,香港火险公司总资产达到589,4190.17元。
在寿险领域,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很有影响。1920年前后,该公司合并了美国公平寿险公司、纽约寿险公司以及永年寿险公司的在华业务。此外,华洋人寿也是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到1918年底,保险额累计达22,364,335.90两,公司总资产达5,569,215.69两,扣除再保险、所得税和注销投资后的总收入2,262,668.3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迅速提升。1919年,美国16家保险公司联合组织的美国保险公会(American Foreign Insurance Association)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标志着在华美商保险势力的崛起。美国保险公会于1918年在纽约成立,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1923年,在上海开展火灾保险业务的美商保险公司达到22家。
1919年12月12日,另一家美商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American Asiatic Underwriters Fed, Inc., U.S.A)在上海成立。该公司创始人为美国人科尼利斯·范德尔·斯塔尔(Corneliors Vander Starr),时人称史带或史丹。美亚保险除了代理美国保险公司在华业务外,还获得了英国及其他国家保险公司的代理业务。1929年美亚保险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每股10美元,共3万股,计30万美元。
美亚办公大楼入口近景
1921年,史带又发起友邦人寿保险公司(Asia Life Insurance Co.)。该公司依照美国法律在上海成立,资本50万美元,实收14万美元。美亚保险公司握有友邦人寿4万股中的2万5千股,史带以美亚保险公司董事长身份兼任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直到1938年。
甲午战争后,日本保险业开始进入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商保险势力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发展。1920年上海日资保险企业组织了保险同业会。1921年改名为上海日本人保险协会。到1923年,在上海经营火灾保险业务的日商保险公司有15家,经营海上保险业务的有8家。
日本三井洋行保险公司招贴画
日本人寿保险业于民国初年进入中国,最初以上海和东北地区的日侨为对象。到1915年,日本大正生命保险会社除在上海设分公司外,还在东北的大连、抚顺、奉天、旅顺、营口设有分公司。20年代日本保险商还在东北地区开办了简易人寿保险。
除英、美、日之外,其他国家的保险公司也在中国设有分支、代理机构。1927年8月上海海上保险协会共有会员61家,除上述各国保险公司外,尚有瑞士公司2家,丹麦、意大利公司各1家。